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文献评论 >> 正文

绿色产业还是高成本?欧洲光伏本地化的两难选择

[发表时间]: 2025-10-24

在全球加速推进净零转型的背景下,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体系的核心支柱,其供应链安全与产业布局成为各国能源政策关注的焦点。目前,全球光伏产业链高度集中于中国,中国在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等环节均占据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欧美国家为促进国内制造业复兴、保障能源安全与实现就业目标,纷纷出台本土化和贸易保护政策,全球光伏供应链的空间格局正面临深刻重塑。这一变化引发了能源转型成本、碳排放与产业安全之间的多重权衡。

近期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能源与过程工程研究所的Can Cui等学者构建了一个全球光伏供应链优化模型,模拟了2021—2030年间在不同政策情景下(包括贸易壁垒、补贴支持与开放市场)的全球生产与贸易格局。模型综合考虑了生产成本、贸易流动、就业影响和碳排放等因素,重点评估了欧洲若实施本地制造政策对全球光伏产业链运行效率及气候目标的影响。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在2030年前仍将保持全球光伏产业的主导地位。欧洲若采取强制性本地化政策,虽然可提高地区供应链自给率并创造就业,但会使系统成本上升20%至34%,并导致全球碳排放增加。相比之下,补贴型政策可在维持开放贸易的同时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对减排与就业的综合效益最佳。模型还表明,贸易保护和关税壁垒将削弱全球减排协同效应,增加可再生能源部署成本,从而延缓净零转型的进程。

该研究定量揭示了政策导向下全球光伏供应链的再分布效应及其经济与环境后果,为绿色产业政策设计提供了新的量化依据。研究强调,开放与合作仍是全球能源转型的最优路径,而片面追求产业自给可能导致减排成本上升与资源错配。文章的创新在于将贸易、成本、排放与政策情景纳入统一建模框架,系统评估了低碳技术扩散与产业政策之间的互动,为各国在制定绿色供应链战略时实现气候与经济目标的协调提供了科学参考。

文献来源:Cui C, Lonergan K E, Sansavini G. Policy-driven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solar PV supply chains and resulting impacts[J].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16(1): 6742.(供稿:曹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