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加速了国家间农产品与林产品的贸易,一些旨在保护本国或本地自然生态系统的政策,可能会意外导致环境损害向其他地区转移。现有研究指出国际贸易是导致森林砍伐的重要驱动因素,然而对物种层面的作用机制仍缺乏充分认识。
近期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一篇文章中,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R. Alex Wiebe和David S. Wilcove,利用2001–2015年间24个经济发达国家的森林砍伐足迹数据、物种分布数据、全球森林覆盖与损失数据进行栅格分析,并结合线性归回模型,计算了毁林对全球7,593种森林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分布区的影响、评估了距离与可归因范围损失之间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1)24个主要驱动国家中,平均国际损失是国内的15.2倍,其中有18个国家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损失高于国内损失;2)由驱动国家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集中在其邻国,尤其是物种丰富度高的邻近热带国家。例如,美国、日本、中国和德国国际生物多样性损失最高的地区分别是中美洲、东南亚群岛、中南半岛和西非;3)2001-2015年,383个极端濒危物种有16.2%的损失由24个主要经济体的国际消费活动所驱动,相当于在15年间损失8.4个极端濒危物种的栖息地面积。
该研究揭示了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将生物多样性成本大量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凸显了全球供应链中隐含的生态不平等。这一发现挑战了仅基于国内指标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表明发达国家的“环境改善”可能以牺牲他国生物多样性为代价。研究还指出,国家层面的环境保护政策可能存在泄漏风险,即国内保护加速了境外生态破坏。因此,国际社会需建立基于消费责任的政策框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球贸易体系,推动更具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生态治理。
评述文献:
Wiebe, R.A., Wilcove, D.S. Global biodiversity loss from outsourced deforestation. (2025).Nature639, 389–39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569-5
(供稿:张维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