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收入和财富分配的不平等,不同国家居民的消费模式和基于消费的碳足迹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全球每年数百亿吨的碳排放量呈现不平等的分布态势。如何协同实现消除极端贫困与减缓气候变化这两个重要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是目前科学界的研究挑战,科学量化碳排放责任与公平性是解答相关问题的重要基础。
近期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Sustainability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来自格罗宁根大学的Benedikt Bruckner,Klaus Hubacek和Yuli Shan,山东大学的Honglin Zhong,以及马里兰大学的Kuishuang Feng通过耦合世界银行精细化居民消费数据和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利用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EEMRIO)量化研究116个国家和地区201组不同消费水平居民的碳足迹,分析各国的碳不平等情况;进一步设定7种减贫情景,揭示不同国家的减贫行动对全球碳排放的影响,阐明减贫在多大程度上会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努力相冲突。
研究发现,各国人均碳足迹存在显著差异。国家层面,卢森堡的人均碳足迹最高,美国次之;与之相对,撒哈拉以南的低收入国家人均碳足迹处于较低水平。在国家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将全球划分为六个区域,对每个地区十分位消费组人群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全球消费水平前10%的消费者对全球碳排放量的贡献接近50%。此外,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将引起撒哈拉以南地区碳排放的大幅上升,但全球碳排放量增幅不到1%。在基于各国情况分别设置的减贫情景下,测算发现高收入国家和西方经济体的碳排放量将远超过它们在全球剩余碳预算中被允许的公平份额。
文章强调了高排放国家和高消费群体在协同推进消除极端贫困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由此得到的政策启示是,在留给全球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剩余碳排放增长空间有限的约束下,贫困线以下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因减贫行为导致的碳排放增量需要由高收入国家的高消费群体通过消费端减排或财政转移支付等来承担减排义务。
评述文献:
Bruckner, B., Hubacek, K., Shan, Y. et al. (2022). Impac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on national and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Nature Sustainability, 5, 311–320.https://doi.org/10.1038/s41893-021-00842-z.
(供稿:李若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