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成果 >> 文献评论 >> 正文

中国煤电淘汰对社会经济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发表时间]: 2025-04-21

为了提高发电行业的能效,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过去十几年,中国发布了一系列法规淘汰落后煤电。以《2014-2020年煤电工业转型和节能减排升级行动计划》和《“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为代表,从2014年起,中国加快强制改造和淘汰煤电。然而,煤电淘汰的社会经济影响一直备受争议。一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探讨了煤电淘汰对于减缓气候变化、增加健康效益等改善人类福祉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认为淘汰煤电会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造成破坏。那么,在大规模煤电淘汰的背景下,煤电淘汰战略是否会对社会经济轨迹和主观幸福感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近期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篇论文中,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Shuaizhi Gao, Peng Zhou, Hongyan Zhang和Shuo Yang对此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在该研究中,他们构建了2010年至2020年县级层面和个人层面的面板数据集,以研究期间有煤电厂退役的县作为处理组,没有退役煤电厂的县作为对照组,设计了DID模型,从宏观经济层面和微观个人幸福感知层面进行政策效应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首先,煤电淘汰在一定程度上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但个人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总体上有所提高。煤电淘汰分别使农村人口的年收入减少约3.1%,城市人口的年收入减少约1.9%。根据生活满意度法(LSA)进行的回溯计算,总体而言,此次煤电淘汰提高的人均幸福感货币价值为20192.62元人民币(约等于2777.45美元)。其次,异质性分析显示,这些效应在不同地区和人口群体中的分布各不相同。那些居住在严重依赖煤电、退役产能规模较大的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群,以及那些健康状况较差和年龄较大的人群,更容易受到煤电淘汰的影响。

该研究为我们了解煤电淘汰战略的社会经济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为未来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一是煤电厂的淘汰更新对社会经济的动态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二是可以探讨煤电淘汰和直接利益相关者(如煤电员工和周边社区)的因果关系及其社会贡献经济价值。三是以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基础,可以探索更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机制或因素。

(供稿人:刘文丽)